这是一株古罗汉松。它的根须深扎土壤,更缠绕进时光的脉络,远在今日游人如织之前,它便已习惯了与清风明月为伴。近日,这株古罗汉松又入选了首批“国保单位·古树名木”协同保护名录,成为这片土地上珍贵的“活态文物”。记者走进这方静谧庭院,试图聆听这棵“国宝级”古树与古建、艺术、人文精神之间,一场持续了五个世纪的深邃对话。
步入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“三进四院”的古建筑,时光仿佛瞬间慢了下来。青砖、灰瓦、木构,沿着中轴线徐徐铺开,素雅的砖雕与精巧的窗棂,无声地流淌着中国传统建筑“道法自然”的哲思。庭院中央那棵古罗汉松,苍劲挺拔、冠盖如云。
所谓“活态”,意味着它并非静止的标本。周晓健馆长向记者做了个形象的比喻:“罗汉松因其红色肉质种托托举着绿色或褐色的种子,形似‘罗汉披袈裟’,故得名。它属常绿针叶乔木,在庭院中常见,野生树木极少。但树龄能达到约500年,在整个江西都凤毛麟角,堪称植物界的‘活化石’。”
站在树下仰视,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。皲裂的树皮是岁月刻下的文字,每一道沟壑都藏着一场明代的霜雪,或是一次清代的狂风。虬曲的枝干在天空中舒展出坚韧的姿势,春风拂过,新生的嫩叶与苍老的枝桠形成强烈对比,仿佛五个世纪的光阴流转,只在这时光转换之间。
“你注意看这里的构图,”周晓健馆长引导记者从月洞门向外望,“低缓的屋顶天际线,恰好勾勒出树冠的轮廓;素白的墙面,完美映衬出树皮的斑驳与光影。古建筑为古树提供了一个庄重的舞台,而古树则为这片原本静止的建筑空间,注入了永恒的生命力与风骨。这种相得益彰的关系,正是中国传统‘天人合一’哲学思想的生动写照。”
松树,在中国文人精神谱系中,是孤高、坚贞、顽强生命力的象征。对于历经家国巨变、身世浮沉的八大山人而言,松,尤其是其笔下常见的罗汉松,对他而言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自况。
为深入理解这种关联,周晓健馆长带着记者来到了馆内重宝——《孤松图》前。这幅画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,是八大山人古稀之年的艺术结晶。周晓健馆长指着画作,语气中充满敬意,“画面极其简约,仅一株孤松,顶天立地。用笔绵里裹铁,看似含蓄,实则内力千钧。松针沉着而昂扬,惜墨如金,却一气呵成。八大山人舍弃了一切繁枝缛节,直取松树的精神本质。这大面积的留白,营造出的空灵、孤寂之境,正是其艺术臻于化境的体现。”画幅左下角,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的题跋尤为醒目:“八大山人画,世多赝本,不堪入目。此帧高古超逸,无溢笔,无剩笔,方是庐山真面。”寥寥数语,敬仰之情溢于言表。
识树如识人。八大山人尤爱画松,曾言:“池中新荷,宅畔古松,唯静观能得其真趣。”而画中孤松的气质,恰是八大山人的自身写照——作为明朝皇室后裔,十九岁时突遇王朝更迭,从王孙贵胄到逃禅避世,从愤世少年到沉静老者,八大山人将万千情愫、人生际遇与倔强风骨,全都倾注在点线留白构成的笔墨语言中。周晓健馆长说,“我们可完全想象,当年他漫步于这棵罗汉松下,静观默察,树的形象与自身风骨合二为一,终能画出如此撼人心魄的作品。”
近年来,八大山人纪念馆先后举办过扬州八怪、任伯年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陈师曾、何香凝等艺术巨匠与多位江西艺术家的作品展,吸引国内外广大游客纷纷走进这片原本宁静的庭院。当无数游人叩响青云谱建筑的木门,当观众直面八大山人的塑像,正与院中古松形成静默的对话:古松皲裂的树皮里嵌着明代霜雪,虬枝在春风中舒展,仿佛百年间的岁月流转只在其一息之间。
历史的回响,并未止于过去。在这片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庭院里,一股新鲜的力量正悄然勃发,让古老的文脉焕发出青春的生机。
采访间隙,一阵稚嫩却清晰的讲解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一群身穿统一马甲的小朋友,正围在馆内的画作前,认真地为游客们进行讲解。他们是八大山人纪念馆的“小松果”志愿团成员。
“我们叫‘小松果’,是这棵大松树的孩子!”一位小志愿者吴佳熹活泼地向记者解释团队名字的由来。纪念馆讲解员彭琮娉向记者介绍:“‘小松果’志愿者团是我们近年来精心打造的青少年社教品牌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、理解并传播八大山人的艺术与精神,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。他们用纯真的视角和语言,将高深的笔墨意趣转化为同龄人乃至大众能听懂的故事,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身,就是一种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文化创造。”“小松果”志愿团不仅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,还在暑期开展水墨工作坊、拓片体验等课程,通过实践加深观众对传统艺术的认知。纪念馆还联合学校合作开发美育课程,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,推动青少年艺术教育。
看着“小松果”们认真而自信的模样,记者仿佛看到了一种奇妙的传承:300多年前,八大山人以笔墨为媒,将院中松树的风骨凝于画卷,传承的是文人的气节与艺术的精魂;300多年后的今天,这些“小松果”们,则以语言为桥,接过了文化的接力棒,将这份跨越时空的自信与风骨,传递给更多当代人。古松撒下的“松果”,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,生根发芽。
古树与古建,是八大山人纪念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。如何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,让“活态”历史持续讲述下去,是纪念馆面临的核心课题。周晓健馆长给出了翔实而严谨的解答:“我们对古树的保护,已建立起一套科学、精细的常态化机制。首先,是年度定期维护,包括喷药防治病虫害、专业防治白蚁等。其次,是完善的硬件设施,我们为古树加建了保护性围栏、支撑棚架以及防雷设施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实行‘一树一档’管理,为它设置了保护牌,建立了详尽的图文档案,并录入电子信息数据库,实现林木资源的动态化、数字化管理。”
展望未来,周晓健馆长表示,八大山人纪念馆将继续探索“保护与利用”的最佳平衡点。“我们的目标,是将古树名木的保护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、与文旅高水平发展深层次地融合。让游客来到这里,不仅能看到一座‘保存完好’的文物保护单位,更可以感觉到一个依然在‘呼吸’、古树与古建和谐共生、历史与当下直接对话的文化ECO。我们要构建的,是一个人与自然、文化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场馆。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