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工业气体被誉为现代工业的“血液”,是支撑钢铁、化工、电子、医疗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原材料。
工业气体被誉为现代工业的“血液”,是支撑钢铁、化工、电子、医疗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基础原材料。
全球工业气体市场呈现“双核驱动”特征:北美与欧洲依托技术积累与环保法规推动,在特种气体领域占据先发优势;亚太地区则凭借制造业转移与新兴起的产业布局,成为大宗气体与特种气体需求量开始上涨的核心引擎。2025年中国以全球35%的市场占有率稳居最大消费国,其半导体产业对氦气、高纯氮气的需求年增速超15%,光伏行业对硅烷的消耗量占全球总量的40%以上。
分离纯化技术:膜分离、低温精馏等工艺的优化,使大宗气体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20%—30%,同时推动特种气体纯度突破9N级壁垒。例如,杭氧股份研发的第五代空分设备,单套产能提升至30万Nm³/h,能耗较传统设备下降18%。
智能化生产体系:工业互联网与AI技术的融合,实现气体生产、储运、使用的全流程数字化监控。林德集团推出的“智能气体管家”系统,可实时优化空分装置运行参数,使设备综合效率提升12%。
绿色低碳技术:氢能制备、碳捕集利用(CCUS)等技术的突破,重构行业能源结构。液化空气集团在江苏建设的氢能综合利用项目,通过电解水制氢与工业尾气回收,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。
据中研普华研究院《2025-2030年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调研分析与发展的新趋势预测研究报告》显示:
随着半导体产业向3nm以下制程迈进,电子气体需求结构发生质变:高纯氨、六氟化钨等超纯气体用量激增,单片晶圆消耗量较5nm制程提升40%;同时,生物医药领域对医用级氧、氮的需求年增速达25%,推动气体纯度标准从医疗级(5N)向超纯级(7N)升级。本土企业正通过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瓶颈,例如南大光电研发的ArF光刻胶用高纯气体,已通过中芯国际认证并实现量产。
生产端: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空分装置虚拟调试,使新建项目投产周期缩短30%;
物流端:区块链技术构建气体供应链溯源系统,确保特种气体运送过程温湿度、压力等参数实时可查;
客户端:气体公司通过SaaS平台提供“按需供气”服务,客户可根据相关生产波动动态调整用气量,库存周转率提升50%以上。
能源转型: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成为主流方向,预计2025—2030年,绿氢成本将从4美元/kg降至1.5美元/kg,推动氢能产业链价值重构;
循环经济:工业尾气回收利用市场爆发,例如宝武集团建设的钢化联产项目,将高炉煤气中的CO₂转化为食品级干冰,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;
碳资产管理:气体企业通过开发CCUS项目、参与碳交易市场,构建“气体供应+碳服务”双业务模式,预计2025年行业碳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。
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半导体等“新三样”产业持续扩张,为工业气体创造万亿级增量市场。例如,单GWh锂电池生产需消耗高纯氮气15万Nm³、氩气2万Nm³,随着全球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TWh,相关气体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。此外,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对特种气体的定制化需求,为本土公司可以提供差异化竞争窗口。
特种气体领域仍存在“卡脖子”环节:电子级硅烷、高纯氦气等关键产品进口依赖度超80%,地理政治学冲突可能会引起供应中断;同时,行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,高端研发人员缺口达3万人以上,制约技术创新速度。企业需通过“自主创新+国际合作”双轮驱动突破瓶颈,例如中船特气与德国林德共建联合实验室,加速氟碳类特种气体国产化进程。
2025年工业气体行业正经历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价值创造”的深刻转型。技术迭代、需求升级与政策引导形成三重合力,推动行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演进。对公司而言,把握特种气体国产化、氢能产业链布局、碳服务模式创新三大机遇,构建“技术+服务+生态”的核心竞争力,方能在全球产业重构中占据先机。未来五年,行业将涌现更多“隐形冠军”,而中国有望从最大消费市场跃升为全世界创新策源地。
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,可点这里就可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《2025-2030年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调研分析与发展的新趋势预测研究报告》。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、深入分析、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、风险和机遇。
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